台灣的教育改革~歷史回顧與展望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教授專題演講》
國中基測落幕,一綱多本的爭議方興未艾,緊接著12年國教的學區劃分、明星高中與特色學校的甄選、抽籤或登記入學模式吵翻天,教育改革為什麼這麼困難?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分析說,關鍵仍在於家長希望下一代能擠進名校,且保有早期寒窗苦讀的「翻身」經驗,因而對過去建立的公平正義觀念甚為堅持。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黃榮村 博士表示,國人對於教育鬆綁、教學環境的秩序與穩定、教育容量的解放、教育品質的提升、學生學習壓力的減輕、學力提升、多元競爭選才與公正正義的維護等教育理念,大家都有相同的認知與共識,不要唱衰,要有耐心。
殊不知,這些理念綜合起來,就會造成類目間與類目內之互相矛盾,而且不同群體(如家長、教師、專家、公民團體、或教改團體)會有不同的組合,因此就像Kenneth Arrow所提出的「不可能定理」(Impossibility Theorem)一般,無法找到一個可以均衡的社會福利函數,滿足所有看起來都很合理的判準。
令人玩味的是,台灣社會對於大學高等教育卻消音了,就算教材、教學、評鑑措施改了又改,也鮮少有人反彈抗議,黃榮村校長以詼諧的口吻說,或許,家長和學生對升學的心願已了。
『教改不能走回頭路;』黃榮村前部長回憶說,在2002-2004期間所謂的「教改十年風雲」,在第一次政權轉移與2004總統大選期間,對台灣過去推動的教改爆發諸多爭議,朝野兩黨都跟著起鬨,最受國人關注的有,廢除建構數學與九年一貫國中小課程改革、恢復傳統式聯招、恢復國中小統編本教科書等;事實上,台灣中小學生在TIMSS、PISA、與國際奧林匹亞競賽上,一直高居世界排行前五名,數學與科學能力的表現一直深受國際肯定,名列世界五百大的大學也愈來愈多,這些質量上的客觀指標,可說表現優異。
教改主張教育要思想解放,自由派學者黃榮村教授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恢復傳統式聯招和國中小統編本教科書,則台灣將成為舉世所無之教育獨裁國家。在教育部長任內遭致各方強大壓力的黃榮村態度堅定的一概拒絕,他說,教育改革,連共產國家都放手了,我們難道還能再綁回去嗎?
在教育部長任內自許『在槍聲中且歌且走』的黃榮村校長,為教改一路挺身向前行,可是在解嚴10年後,仍有人倡議『能把蔣公銅像遷出校園,台灣教改就成功了』、『台灣教育應該要教「我是台灣人」』、『針對本土教育與台灣史的課程應作出革命性的改革』等意識型態的特殊觀點,他認為,正足以顯現台灣教育乃係多元開放社會系統中的「最後堡壘」。
黃榮村校長受邀在通識講座以「台灣的教育改革」發表專題演講, 從四0年代身歷其境的四六事件白色恐怖之濫觴談起,闡述五0年代「自由中國」雜誌對民主與自由理念之爭辯,六0年代的東西文化論戰和黨外民主運動,七0年代的校園民歌與美麗島事件,八0年代的消費者保護運動、鹿港反杜邦運動與反核四等環保運動及民進黨成立到解嚴,九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知識界反軍人組閣、100行動聯盟廢除刑法一百條、四一0教改行動、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921大地震與民間志工蹲點模式之建立,到2000年的十年教改爭議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SARS風暴、台灣史、中國史、與文言文爭議、兩岸關係解凍、全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等議題,黃校長認為,在社會與文化的脈絡下,社會運動與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
最難得的是,大學在社會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曾任澄社社長的黃榮村以台大為例,回顧228事件、四六事件、校園白色恐怖、自覺運動、釣魚台事件、民族主義論戰與台大哲學系事件、校內自由之愛與教授聯誼會、三月學運、知識界反軍人組閣、100行動聯盟、四一0教改行動、台大四六事件與哲學系事件平反等,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黃榮村教授說,大學介入的社會記憶事件,台大無役不與,善盡知識份子的良知和社會責任,值得大書特書。
不過,黃榮村校長納悶,近幾年,大學好像不太關心社會事,他與教育界人士都很關心,或許,社會安定了。他剴切的提醒說,學術界對社會的責任,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學術界,未來逃不過歷史的評價。
對於台灣教育過去的困境與特色,曾主導台灣教育政策的黃榮村校長有獨到的看法;他分享經驗說,1950年代軍訓與教官進入校園,採行文武合一教育,整體而言,管理主義與實用式的人力規劃是主流;人才培育則以正義(城鄉差距與不利社經條件之消弭)與公平(如聯考)為主軸。
1994年起教育鬆綁,師範教育法修訂為師資培育法,師資培育開始多元化,之後台灣的教育逐步走向國際同步,一直到最近十餘年台灣高教推動卓越計畫、研究型大學、與五年五百億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等計畫後,更形急速的國際化,但已比世界高教所標舉的國際化潮流,與歐美澳日韓相比,拖延至少達五年之久。
台灣在教育經費的籌措與分配上,1980年代中期以前,公私部門合計的總教育經費遠低於5%GDP,1996年迄今都為約維持在6%GDP以上,已達國際水準,高於OECD之平均。
就公部門教育經費之投入而言,一直維持在4%GDP上下,惟近十幾年來高教大幅擴張達三倍容量,亦無相對應之增支。近七、八年來,公部門教育經費投入在國教之經費約在60~63%之間,中等教育約18%,高教18~21%,因此國教的每生培育成本較為理想,高中職相對落後;高教經費公私合計約占2.1%GDP,但私部門之投入高於公部門(私立約1.2%GDP,公立約0.9%)。
由此看來,現在公私部門合計之教育經費已達國際水準,但因十餘年來高等教育容量大幅擴增三倍左右,教育資源仍有捉襟見肘之處。黃榮村校長感受深刻的說,過去幾十年有一段長時間是處在「廉價辦教育」的階段,因此,曾有賣牛肉麵的店家想辦大學。
目前,台灣公私教育容量比約3:7,私校規模龐大,但良好的私校傳統一直未能真正發展出來,學雜費約公立學校(尤指高中職與大專)的兩倍;又因入學係採聯招方式分發,因此常有社經條件較差家庭子女,就讀較貴私校的問題。現在雖有就學貸款全面支應,但亦不能消弭這類違反公平正義的不理想之處。
對此, 黃榮村 教授鼓勵立大學以宏觀的國際視野發展學校的特色,爭取國內外的研究經費與校友企業的捐款,讓校務茁壯發展,而不要流於家族企業的印象,美國名校哈佛大學、長春藤大學等即是辦學典範。
面對少子化影響各級教育之結構與功能,如1999-2000年間,大學由80餘所增至145所左右,大學在四年後開始生源不足,M型大學的出現是遲早的問題,宜早擬定因應對策;黃榮村校長認為,以臺灣高教的各項條件,不可能拿美國、英國及日本當作整國競爭對象,因不符比例原則。但若在高教上以荷蘭與南韓,在中小學上以芬蘭、紐澳與日本為競爭對象,則在規模、表現與企圖心上,皆有可一拚之處。
在頻繁的國際與兩岸互動下,為符應當前發展趨勢,人才培育需有前瞻性看法,因此,黃榮村校長對當前教育政策提出建議:1.應在國際比較下,研撰具有國家競爭力與全球人才布局眼光的「國家人才培育白皮書」,以當作各類人才培育的上位計畫。2.選定國際指標國家(不限一國,可依不同領域或各級教育之實際狀況挑選),深入了解國際人才培育之落差與願景。3.人才培育過程中涉及複雜的法令與政策,應先予解套,如公教分離、彈性薪資、外國人身分就業等項目繁多,可考量仿產業發展條例,站在國家高度,研訂「促進人才培育與發展條例」,以統合事權,加速創造人才培育質與量的優勢。
教育的問題非常複雜,曾任行政院921震災重建委員會執行長的 黃榮村 教授教授說,對於免費K-12教育與幼托整合、教師組工會涉及的罷教權、高中課綱中之古文、台灣史、中國史、文化基本教材的比例與內容、教育部組織法之修正及陸生來台就讀與留學中國的學歷認証等新的教育課題,就讓給教育當局去傷腦筋了。
23日下午在立夫教學大樓B1國際會議廳舉辦的「社會運動」通識講座,邀請黃榮村校長對台灣教育改革的歷史回顧與展望發表精闢演講,同時分享個人主導教育政策的經驗;生命科學院長周昌弘講座教授、通過識教育中心蔡順美教授與總務長黃文光等師生數百人到場聆聽,他與師生台上台下互動熱烈,並贈送書籍給十位提問的學生做鼓勵,讀好書、做一流人、建立書香社會。
留言列表